学习强国 | 安徽学习平台

张福友:携老千里守初心 双肩担孝写人生

   稿件来源: 经开区   时间:2025-08-08 18:08:08   

  在安徽联盈控公司的车间里,56岁的张福友正专注地做着牛角串排的活儿。这个来自华亭镇新耕村的汉子,手上的活儿精准利落,心里装着的,却是两位老人沉甸甸的晚年。他用19年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孝顺,是把老人捧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

  2006年,女儿出嫁了,儿子上大学了。张福友和妻子打算去东莞打工,但父亲已71岁高龄,把他一人放在家里,喝口热水都没人递,想起父亲孤单的身影,夫妇俩实在是不放心,思虑再三,夫妇俩做了个决定:把父亲带到东莞去,在哪儿打工,哪儿就是家。

  在东莞的出租屋里,一家三口的日子简单却踏实。张福友每天下班,先到父亲床边坐一会儿,说说厂里的趣事;妻子变着花样给老人做软和的饭菜,天凉了早早就把厚衣被晒得暖暖的。可生活总有风浪——父亲突然大病一场,住院治疗花去八万多块。那阵子,张福友白天上班,晚上守在病床前,给父亲擦身、喂饭、按摩浮肿的双腿,妻子则四处找亲戚邻里凑钱。“只要能让爹好起来,砸锅卖铁都值”,他红着眼眶说。靠着这股韧劲,他们硬是把老人从病床上拉了回来。

  一晃19年过去,父亲已是90岁高龄,除了高血压、前列腺等老毛病,身子骨还算硬朗。可房东看着老人年纪大了,心里犯嘀咕,婉言提出不再续租。张福友没多辩解,心里却盘算起更重的担子:此时,81岁的岳父已瘫痪在床,妻子没少念叨。“都是老人,都得有人管”,他当即收拾行囊,带着父亲回了老家。

  回家后的日子,张福友不能歇着,怀着担负两位老人的责任,他应聘进了联盈控公司。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他的妻子则留在家中,一边照顾公公的饮食起居;一边每隔一天就骑着电动车往隘口的父亲家跑。张福友的岳父瘫痪在床,他为岳父请了护工,每月3000元工资,加上老人常年要吃的药、顿顿不能少的营养餐以及全部的生活开销,全从他工资里出。同事们打趣说他“挣得多花得更快”,他总是笑:“钱没了能再挣,老人的日子等不起。”如今,父亲的屋里总飘着淡淡的艾草香(妻子常煮来给老人泡脚),岳父床前的小桌上,永远摆着切好的水果——这些细碎的暖,都是他和妻子一点点焐出来的。

  在公司里,张福友从不提家里的难处,手上的活儿却从不含糊。牛角串排要的就是精准,他下的料误差从没超过半毫米,组长说:“福友干活让人放心,就像他对老人那样,靠谱!”

  有人问他,一、二十年守着老人,累吗?张福友低头擦了擦手上的油污:“小时候爹抱着我过河,现在我扶着他走路,这不就是该做的吗?”

  是啊,孝从来都不是壮举。是张福友夫妇把老人从老家接到异乡的车票,是父亲病床前熬红的双眼,是给岳父换洗衣物时不嫌脏的手,是工资卡上为老人开销划走的每一笔钱。这些藏在日子里的坚守,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有了最生动的模样——它告诉我们,所谓家风,不过是一辈人给一辈人做榜样;所谓美德,不过是把“应该”活成“日常”。

  张福友的故事,就像家乡田埂上的向日葵,平凡却向阳。他让我们看见:孝顺不是挂在嘴边的漂亮话,而是扛在肩上的责任,是融进岁月的陪伴,是一个普通人对“家”最厚重的承诺。(通讯员 陈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