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安徽学习平台

苏留发、朱仲春获评7月份“安徽好人”提名

   稿件来源: 宿松文明网   时间:2016-09-29 09:33:53   

  日前,经省“安徽好人”评选委员会和公众代表评审团评定,2016年7月份“安徽好人”已评选产生,年逾古稀,18年矢志不渝,无私奉献,义务修路护路10余里,维护200多村民安全出行传为佳话的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村民苏留发、朱仲春获评提名。

  人物简介:苏留发,男,1945年11月生;朱仲春,女,1950年11月生,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村民。

  事迹简介:在宿松县最高峰,海拔1100米罗汉尖北腹部的北浴乡罗汉山村苏岭组,有着这样一对老人——苏留发、朱仲春夫妇俩。他们从1998年至今,18年的时间尽心尽力地维护着200多村民的出行之路。填坑、平整路面、修理排水沟、清扫路面垃圾、清理杂草杂树。6570多个日夜,10余里路,20多把用坏的铁锹,矢志不渝,无私奉献,义务修路护路,在当地传为佳话。被评为2016年第二季度“宿松好人”。

  正文: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苏岭组,是罗汉山村海拔最高的村民小组,交通条件十分落后,全组村民赖以通行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全长3.7公里的砂石盘山公路,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出行之路,另一条是近3公里的山间小路。苏留发、朱仲春夫妇俩主动承担着这两条出行之路的日常维护工作,保障村民进出的安全。

  2001年对苏岭组村民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组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公路竣工通车了,虽然仅仅是简单的砂石公路,可是对于该村民小组来说意义重大,这标志苏岭组村民从此结束了出行靠脚走、运货靠肩扛的历史。这条全长3.7公里的砂石盘山公路的修建,几乎全部都是依靠人工一锹一铲的修建出来的。公路是修好了,可是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

  “我不能眼看着好好的路因为没有人维护保养而损坏,我太清楚修这条路的艰辛。”当时,苏留发主动承担起了这条路的维护工作,从此便和这条路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他自己出钱购买了铁锹、铁铲、铁锤等工具,还从村组附近找来石块、砖头等建筑材料,开始从事路面维修。看到路面哪里不平整就修理哪里,哪里路边的排水沟堵塞了就疏通哪里。

  “其实我最担心下雨天,我们山区雨水比较多,如果雨量大的话,从山上冲下来的石子、泥土、树木会对道路有损坏,破坏了路基,到时候再修就麻烦了。”只要雨停了,苏留发立马带上工具,修补破损的路面。平土、碎石、挪石、填土,就这样苏留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坚毅执着却又朴实平凡。起初,老伴心疼说:“你这把年纪了,在家享享福,累成这样何苦呢!”苏老笑着说:“路修好了,大家走着平安顺畅,比啥都好!”

  谁也没想到,苏留发护路居然上了“瘾”。后来,苏留发老人出去护路的时候,老伴朱仲春都陪着一同前往。村民现在更多时候看到两位老人在忙活,苏留发用铁锹铲土,老伴就捡石子填路。长达18年的时间里,无论是酷暑烈日,还是刮风下雨,夫妇俩都没有停止过。

  “多亏了苏老夫妇俩,十多年了一直在为我们修路护路,不论是高温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他都没有停下来,这都是为了我们出行方便。”苏岭组村民吴梦华感动道。

  苏岭组连接该村黄山组的另一条山间小路慢慢的被杂草杂树淹没,夫妇俩看到这种情况,也主动承担起来这条小路的维护工作,小路上长起了杂草他俩就拔掉,路上有枯树烂枝挡路他俩就清理掉,小路被雨水冲出了沟洼他俩就填补好。正是有了他俩的管护,这条小路到现在都是路况非常好,为步行到黄山组的人们节省了一大半的路程。

  就这样,修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俩生命中的一部分,一干就是18年。挖沟取土,垫平沟渠,拓宽路面,这些活对年轻人来讲不在话下,但对古稀老人来说,却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18年来,两位古稀老人用行动诠释着现代“愚公移山”精神,他俩肩扛铁锹,背着工具步履蹒跚的身影是大山里一道最美的风景,他俩用奉献和执着为山区人们铺平了一条回家的路,这是一条希望之路、光明之路、爱心之路。

  据了解,北浴乡政府已经将罗汉山村通往苏岭组的公路建设列入了今年的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预计投资100余万元。渴望通往山外修一条水泥路,这个山区老百姓几代人的夙愿终于快要实现了,听到这个消息,两位老人凝望着大山笑了。

 
    安徽文明网:2016年7月“安徽好人”评选揭晓
 
    安庆晚报:七旬老人义务护路十八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