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 > 凉亭 >正文

凉亭镇农业“产业链”串起脱贫致富链

【 字体:    稿件来源: 凉亭镇  作者: 孙春旺 邓顶峰   时间:2021-10-26 08:26:43   

  宿松融媒讯 利用田间生长的野草,作为池塘养鱼的饲料;利用兴修的池塘,作为灌溉稻田的水源……近年来,凉亭镇一大批农户,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通过规模化种植水稻和引入机械化生产技术,降低劳动成本,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同时解决当地居民家门口就业问题,走出了一条依托农业“产业链”串起脱贫致富链的发展道路,当地多个贫困户还实现从贫困户到种粮大户的“蜕变”。

马尚德和妻子给池塘投放野草.JPG

  10月24日,笔者来到凉亭镇东山村种粮大户马尚德兴建在该村花屋组的水稻种植基地,马尚德和妻子贺晓玲正在田间割野草,并将野草投放到池塘里喂鱼。池塘建在水稻种植基地的最高处,共有两口,池塘下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仍有不少稻禾立在田里等待收割。

  “以前,这里的农田一到干旱季节,就容易缺水,水稻灌溉得不到保障,我在这里兴建了几口池塘后,再也不愁缺水的问题了,每年还可以利用池塘养鱼的收入,来弥补农田租金上的开支。”指着眼前丰收在望的稻谷,马尚德一脸的自豪。

  东山村党总支书记杨春龙介绍,30年前,马尚德在一次工伤事故中,失去了右手,成了残疾人。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中,因马尚德身体残疾,加之两个子女都在学校读书,家庭负担重,他家被列为贫困户。2014年,马尚德在镇村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依托本地丰富的农田资源,发展规模化种植水稻,通过对农田基础设施的不断改造和完善,引入机械化生产技术,降低劳动成本,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经过三年的苦干实干,马尚德不但为家里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还从农业生产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对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性。2017年,他充分利用当地山涧的地下泉水,在杨屋、月塘、花屋三个村民小组的荒滩上,兴建了4口总面积为20亩的池塘,采取“以水养水”的办法,利用兴建的池塘积蓄农田灌溉用水,确保农田用水在干旱季节之下,都能得到保障,实现稳产保收。同时,他在该三个村民小组又流转350亩农田种植单季稻,进一步壮大水稻种植经济。

  “镇政府不但帮我从银行申请了扶贫贷款,还每年为我争取了创业资金,2020年又为东山村兴修了3公路的水泥公路。”在凉亭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马尚德对规模化种植水稻的信心更足了,也逐渐尝到了发展农业“产业链”带来的甜头。

  “以前,总是愁着田坝上疯长的野草影响稻谷的生长,每年不得不多次使用除草剂将它们除掉;现在,这些野草都成了养鱼的天然饲料,每天我和妻子都要将割好的野草,投放到池塘里喂鱼。”2017年以来,马尚德夫妇每到水稻生产旺季,每天除了忙于水稻的田间管理之外,还忙于割野草、投放野草、捕鱼等事务。取之不竭的野草资源,成了马尚德在池塘养鱼的免费饲料,不仅有效降低了池塘养鱼的成本,而且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马尚德还充分利用田间的沟渠资源,养殖龙虾和泥鳅,夏季最多时,一天可出产100余斤龙虾和泥鳅。

  据了解,通过建立农业“产业链”的经营模式,马尚德不但自己从贫困户蜕变成了种粮大户,而且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农户脱贫致富;每年当地300多个农户都要从马尚德年支付15.2万元的土地租金中实现家庭稳定增收,有的农户还通过在马尚德的水稻种植基地就业实现家庭增收。2021年以来,马尚德共支付工人工资6万余元。

  “过去,东山村农田抛荒的现象比较突出,在马尚德的带动下,村里共有4个农户,通过发展规模化种植水稻、马蒂等农作物,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实现了土地增产增收,为凉亭镇振兴农业经济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本。”凉亭镇党委书记尹建军说。

  农业“产业链”串起脱贫致富链。截至目前,凉亭镇共发展“水稻+养鱼”“水稻+养鸭”“水稻+养鸡”“水稻+养猪”等多种经营模式的种养“产业链”大户21个,兴建水稻种植基地24个,规模化种植水稻总面积达7万亩,带动了当地大米加工业、运输业、农资经销业等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径。(通讯员 孙春旺 邓顶峰)

责任编辑:朱宜